• 网站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绘图要求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用户登录

  • 作者登录
  • 审稿登录
  • 编辑登录
  • 读者登录

在线期刊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Email Alert

  • RSS

  • 文章引用排行

  • 文章点击排行

  • 文章下载排行

下载专区

  • 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标点符号用法

  • 《地球环境学报》绘图要求

  • 《地球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自然科学卷)

  • 国标文献著录格式

友情链接

  • 中国科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中科院地环所机构知识库
《中国科学报》报道《地球环境学报》论证大熊猫濒危状态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09        点击数量:1250

       

        《中国科学报》2017年10月9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怡平研究员与美国哈佛大学Ellison Aaron教授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目前大熊猫依然濒危。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7年9月11日《地球环境学报》上。


中科院地环所和哈佛大学
证明大熊猫依然濒危
 

    本报讯(记者张行勇)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与美国哈佛大学Ellison Aaron教授合作发现目前大熊猫依然濒危,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国家林业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大熊猫数量已经增加1864只,根据这一结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由濒危物种降至易危物种。作者指出这一结果未免过于乐观。事实上熊猫依然面临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未来全球温度将升高2.6-4.8℃,分析表明,作为大熊猫主要食物的竹子,其生长发育随CO2升高而受到影响,缩短生命周期,导致提前开花,提前死亡。而竹子的复壮又需要较长的周期。另外,温度升高也延长了竹粘虫等灾虫的生活周期,增加粘虫等害虫数量,虫害增多,影响竹子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威胁熊猫生存。

另外,动物疾病传播、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会影响大熊猫的肝脏、肾脏、生殖等器官健康。

《中国科学报》 (2017-10-09 第4版 综合)

 

点击阅读论文全文

 

您是本站第 1011959 访问者
版权所有:《地球环境学报》编辑部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邮编:710061
电话:029-62336252   邮箱:jee@ieec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