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 土壤环境中铁锰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络合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 2025,16(1):7-19 | | 黄文妍,杨文俊,汤叶涛,仇荣亮 | | 摘要[412] PDF[217] | 2 | 三种秸秆生物炭对污染土壤中汞、砷钝化的研究 | | 2025,16(1):99-106 | | 魏样,李日升,卢楠,石海兰,张钊熔 | | 摘要[229] PDF[169] | 3 | 亚洲西风急流位置与东亚 / 中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对比研究 | | 2025,16(1):53-65 | | 郭家宁,解小宁,王安琪 | | 摘要[293] PDF[192] | 4 | 兰州黄河阶地石英光释光信号特征与黄河演化的初步联系 | | 2025,16(1):43-52 | | 龚方圆,杨利荣,史元博 | | 摘要[278] PDF[196] | 5 | 宁夏沿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动态与特征 | | 2025,16(1):89-98 | | 杨智程,董春媛,乔荣荣,罗立辉,常学礼 | | 摘要[208] PDF[160] | 6 | 基于树轮资料的我国植被遥感指数研究现状与展望 | | 2025,16(1):20-30, 65 | | 宋京徽,张同文,刘艳,喻树龙,姜盛夏,如先古丽·阿不都热合曼,侯天皓,郭冬 | | 摘要[284] PDF[194] | 7 | 潮白河北京段绿地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 | 2025,16(1):77-88 | | 侯文星,张鐥文,王丽丽,杨冉,赵文吉 | | 摘要[215] PDF[214] | 8 | 青藏高原中南部天门洞倒三冰消期石笋沉积及其环境意义【封面文章】 | | 2025,16(1):31-42 | | 栗若馨,蔡演军,黄守毅,王海波,薛刚,卫莹莹,贺梅,宁有丰,贾雪雪,王婷,程海 | | 摘要[306] PDF[185] | 9 | 对地球轨道偏心率亚轨道尺度和准410 ka周期特征解析:基于行星会合向量指数对偏心率周期机理的新认知 | | 2025,16(1):1-6 | | 刘复刚 | | 摘要[383] PDF[204] | 10 | 黄河流域史前至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适宜度评价 | | 2025,16(1):66-76 | | 张全,侯光良,邓艳芳,金孙梅,高靖易,刘佳欣 | | 摘要[248] PDF[189] | 11 | 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封面文章】 | | 2024,15(1):1-14 | | 郁科科1, 2,李爱珍1,刘利鹏1,张超1,蓝江湖3* | | 摘要[3229] PDF[1644] | 12 | 镁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进展与挑战 | | 2024,15(1):15-29 | | 李臣子1, 2,金章东1*,苟龙飞3, 1,徐阳1, 2,张飞1 | | 摘要[2357] PDF[1639] | 13 | 近 22 年国内外洪涝遥感研究热点追踪:基于 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 | 2024,15(4):612-623 | | 火红1, 2, 3,刘艳1, 2, 3,李扬4* | | 摘要[3950] PDF[3212] | 14 | 活性炭吸附苯系物性能的研究进展 | | 2024,15(1):44-58 | | 张超锋1, 2, 3,李荣1, 2, 3,石先进1, 2, 3,黄宇1, 2* | | 摘要[2051] PDF[2826] | 15 | 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 | 2024,15(1):30-43 | | 杨昊天1, 2,刘成程2, 3,赵楠钰2,李军4,李旭祥1,晏宏2, 1* | | 摘要[1984] PDF[1852] | 16 | 植物去除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机理研究进展 | | 2024,15(4):583-595 | | 李方伟1, 2,崔龙2,程燕1*,薛永刚2,黄宇2, 3 | | 摘要[3869] PDF[3333] | 17 | 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自由基理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 | 2024,15(4):596-611 | | 王雪莹1, 2,崔龙1,薛永刚1,何建辉3,黄宇1, 4* | | 摘要[3840] PDF[3306] | 18 | 粤港澳大湾区全氟类化合物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 2024,15(5):691-700 | | 刘鑫颉,郑春苗,裘文慧 | | 摘要[923] PDF[397] | 19 | 百脉泉泉群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 | | 2024,15(1):69-77 | | 王雅璇1,肖蓓2,崔步礼1*,臧婧杰3,郁万鑫1,宗荷花1 | | 摘要[1933] PDF[1333] | 20 |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 | 2024,15(4):641-652 | | 王迪宙1,章新平1, 2*,刘仲黎1,李广1,关华德1, 3 | | 摘要[3463] PDF[336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