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绘图要求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用户登录

  • 作者登录
  • 审稿登录
  • 编辑登录
  • 读者登录

在线期刊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Email Alert

  • RSS

  • 文章点击排行

  • 文章下载排行

下载专区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列表(2021—2022年度)

  • 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标点符号用法

  • 《地球环境学报》绘图要求

  • 《地球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自然科学卷)

  • 国标文献著录格式

友情链接

  • 中国科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环境学报》“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专辑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2-09-09        点击数量:2948

《地球环境学报》“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

专辑征稿启事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流域面积达180万km2,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璀璨的人类文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中央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为解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出了一剂治本“药方”,新时期长江流域亟需在保护中发展,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由流域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的。长江流域地跨扬子准地台、三江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秦岭褶皱系和华南褶皱系5个地质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各区的地质地貌发展历史差异显著,在地震、地壳抬升、冰川活动、海平面变化等地质地貌事件影响下,形成了高原、峡谷、山地、丘陵、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全流域的经纬度、海拔高差跨度大,造成光照、气温、降雨量和土壤类型等在流域内差异极大,生长、栖居在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长江及其各支流、湖泊的发展演化过程,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历程、动植物演化历史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长江流域繁育了著名的上山、良渚、屈家岭、石家河、宝墩、三星堆史前考古学文化。同时,由于长江流域在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过渡地带性,该地也是史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关键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化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密切相关。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史,充分反映了该地区古代人类对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的适应。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经济地带,也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地矛盾最为紧张的区域之一。该流域是一个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经济文化和地理区位优势构成我国目前资源最丰富、经济最集中的巨型产业带。作为复杂巨系统,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和人类活动变迁深刻影响着区域城乡发展。充分研究流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实现流域人地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长江流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科学合理地管理全流域,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长江流域开展了大量关于地理环境演变、文明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修复和水利工程论证等相关方向的研究。为更广泛地促进同行交流,展现对长江流域第四纪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等问题的新认识,《地球环境学报》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赵志军教授、贾鑫副教授作为特约编辑,主持“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专题,以专辑形式在《地球环境学报》正刊出版,诚邀您投稿。

一、专辑名称

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

二、征稿范围

“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相关的新发现、新见解和新观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长江流域地貌演化过程

2.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3. 长江流域文明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4. 长江流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5. 长江流域环境健康与综合治理

6.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

7. 长江流域绿色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8. 长江流域人地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稿件要求及注意事项

1. 论文必须是未经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作者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学术不端行为)。

2. 稿件语言:正文为中文或英文。

3. 稿件类型:综述(Review)、研究论文(Article)、观点(Perspective)、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等。

4. 稿件格式:按照科技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具体可参照《地球环境学报》官网(http://jee.ieecas.cn)“投稿须知”及近期已发表文章。

5. 投稿途径:所有稿件要求通过期刊官网在线投稿,请在投稿时备注“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即:在投稿第二步“填写稿件信息”的“备注”一栏填写专辑名称“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稿件类型请务必选择“b约稿、专辑”,以方便稿件归类处理。

6. 论文最终录用与否,将视审稿结果而定(特别重视创新性)。

7. 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23-05-31;专刊出版时间:暂定2023年10月(最终根据来稿进度确定)。

四、编辑部联系方式

邮箱:jee@ieecas.cn

电话:029-62336252

网址:http://jee.ieecas.cn 

 


 

《地球环境学报》简介

《地球环境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0年8月创刊,CN:61-1482/X,ISSN:1674-9901,文种为中英文,双月刊,大16开,公开发行。学报聚焦于报道全球变化研究,尤其是亚太环境与全球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气候、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交流平台。学报刊发反映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文章,涵盖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学报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亮点、科普等。主编: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副主编: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征宇(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唐孝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健(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主编:谭亮成(研究员)。学报目前收录情况如下: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国科协《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期刊(T2),《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此外,学报2022年荣获“西牛计划”之“精品中文科技期刊”,2020年荣获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特色期刊奖,2018年荣获第五届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

 


 

特邀编辑简介

 

贾鑫,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和历史地理研究,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稻粟混作区等关键地区通过人类生业模式的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和文明演化之间的关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曾获得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资助前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研究。以第一/通信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Antiquity等杂志发表论文24篇。

 

 

 

赵志军,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貌学、河流地貌学、第四纪环境、宇生核素埋藏测年、新生代地层等方向的研究。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获得第九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200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汪永进,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主要从事洞穴沉积和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从不同时间尺度论述了亚洲季风变化历史、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构建了二十万年来中国石笋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8)、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8)、第五届国际气候变化喀斯特记录杰出贡献奖(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版权所有:《地球环境学报》编辑部 陕ICP备11001760号-3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7号 邮政编码:710061
电话:029-62336252 电子邮箱:jee@ieec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