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学报》“中国西北沙区风沙地貌与生态环境健康”专辑
征稿启事
我国西北沙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风沙地貌,行政隶属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青海、西藏等省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风沙地貌与水土生态环境污染密切关联,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和区域性更加突出。近年来,西北沙区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壤盐碱化、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区域内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污染治理面临极大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相关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研究风沙地貌与水土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污染物的传输与积累机制、污染防治与治理策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北沙区风沙地貌及水土生态环境污染的研究,探讨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揭示风沙地貌与水土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理与恢复技术,特别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沙区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并为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地球环境学报》特邀陕西师范大学邵天杰副教授、杨林海副教授、张正偲教授、南维鸽副教授作为特约编辑,主持“中国西北沙区风沙地貌与生态环境健康”专题,以专辑形式在《地球环境学报》正刊出版,诚邀您投稿。
一、专辑名称:中国西北沙区风沙地貌与生态环境健康
二、征稿范围
面向风沙地貌及水土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风沙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Ø 中国西北沙区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过程
Ø 风沙运动对风沙地貌、土壤风蚀、沙漠化的影响机制
Ø 风沙地貌与环境变迁
Ø 风沙沉积物源汇
2. 沙区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研究
Ø 沙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Ø 沙区土壤退化与盐碱化
Ø 水蚀与土壤退化
3. 生态环境健康与沙区生态修复
Ø 沙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Ø 风沙与生态健康的相互关系
Ø 生态恢复技术与治理模式
Ø 沙区生态恢复工程的实际案例与效果评估
4. 气候变化对沙区风沙地貌与水土生态环境的影响
Ø 全球气候变化对西北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Ø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沙区水土保持策略
Ø 温度、降水变化对水土生态健康的影响
Ø 沙尘暴与污染物的输送与传播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策略
Ø 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政策
Ø 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Ø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沙区研究中的应用
Ø 遥感监测在风沙运动与水土流失研究中的应用
Ø GIS在沙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7. 沙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治理
Ø 沙区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
Ø 沙区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策略
Ø 沙区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利用潜力再认识
Ø 沙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恢复
三、稿件要求及注意事项
1.论文必须是未经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作者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学术不端行为)。
2.稿件语言:正文为中文或英文。
3.稿件类型:综述(Review)、研究论文(Article)、数据论文(Data paper)、观点(Perspective)、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等。
4.稿件格式:按照科技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具体可参照《地球环境学报》官网(http://jee.ieecas.cn)“投稿须知”及近期已发表文章。
5.投稿途径:所有稿件要求通过期刊官网在线投稿,投稿时稿件类型请务必选择“中国西北沙区风沙地貌与生态环境健康”,以方便稿件归类处理。
6.论文最终录用与否,将视审稿结果而定(特别重视创新性)。
7.稿件一经录用,作者同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所规定的第(五)项至第(十七)项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转让给《地球环境学报》。
8.本刊对刊登的稿件收取版面设计费,稿件印刷版出版后支付稿酬,其他版本不再付稿酬。
9.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25-08-31;专刊出版时间:暂定2025年12月(最终根据来稿进度确定)。
四、编辑部联系方式
电话:029-62336252
特邀编辑简介:
邵天杰,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地学、生态环境治理与健康评价、第四纪环境与地貌。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环境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地理学报(中英文)》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级三等奖1项、厅级一等奖3项。兼任《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陕西省环境学会理事、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员。出版教材1部。入选共青团陕西省委第一届和第二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入选西安市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陕西省固体废物与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家库和陕西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2022年入选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科技专家库。
杨林海,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领域:风沙环境与释光年代学。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期)专题1项。兼任《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Quaternary Geochronology、Quaternary Research、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释光测年:方法与应用》1部。近期研究兴趣为干旱和高海拔地区关键区域的风沙活动历史和典型风沙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
张正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风沙运动过程与机理研究。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工作,任钱学森沙产业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中国风沙区开展了长期的野外观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在风沙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风沙流运动过程以及沙尘释放过程和机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子课题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1项、其他横向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28篇,第一作者(含通信作者)SCI/EI 论文30余篇。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3)、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5)、“西部之光”创新交叉团队项目(2020)和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22),并获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南维鸽,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风沙地貌及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及植被恢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4项,科技部重点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四专题三子专题4的第二负责人。在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Catena、Journal of Arid Land 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专著1部,科普读物1部。现阶段研究兴趣:干旱半干旱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荒漠生态系统生态风险及生态修复研究;青藏高原区人类重大建设工程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